一、金融学专业概览
金融学专业是蚌埠工商学院(商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自2003年起至今,我校金融学专业共招收19届(四年制)本科生和4届专升本(二年制)本科生。
本专业源于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安徽省金融学特色专业和国家级金融学特色。凭借较高的起点,经过十几年的砥砺拼搏,我校金融学专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门类齐全、学历结构多元、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充满创新进取精神的专业师资队伍,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优势和特色专业。
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跨专业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在学科建设中本专业密切关注金融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创新引领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多年来无论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还是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狠抓落实,已经在“专业定位清晰、专业课程门类齐全、师资队伍优良、学生素质较高、社会声誉优良”的具体专业建设目标上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就。
学科负责人情况
潘淑娟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曾任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现任蚌埠工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带头人、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
在近四十年的高教职业生涯中,潘淑娟教授先后于2004年3月获安徽省工会“巾帼英雄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9月获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9月获中华文教体卫总工会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10月获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9月获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先后担任过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金融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其主要讲授课程:本科:《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信贷》、《金融专业导论》、《金融理论与政策》、《企业信用管理》等;研究生:《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管理》等。
先后主持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10项,分别是:安徽省教学团队(金融学以及金融与金融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安徽省特色专业(金融学)、安徽省重点学科(金融学)、金融学硕士课程结构优化研究、金融学安徽省级教改示范专业(金融学)、安徽省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安徽省一流专业项目(金融学)、“中国现代金融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构建”、“财经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优化研究”等项目。
先后在《金融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在金融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7部。
科研课题: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课题5项,厅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10余项。
在农村金融与合作金融研究过程中,潘淑娟教授先后到安徽、江苏、浙江、山东、贵州、四川、吉林等省的农村地区广泛调研,在农村金融研究领域中有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概况
金融学专业教师团队由母体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优质师资和自有师资两部分构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由 21 人组成、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经验与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人数为 8 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38.1 %。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为 1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 80.95%。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 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3.81 %。近年来,教师团队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研究项目 20 余项,主持或参与各类研究项目 60 余项,已成为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师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学科背景本科阶段跨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财务会计学等;硕士阶段学科背景跨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博士阶段学科背景跨金融工程与投资、金融学、管理工程、经济学等,形成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藉此优势,本专业紧紧跟进金融行业发展创新的实践,推进教学内容“边际改革”和教学方法“迭代创新”。鼓励教师在本专业授课的基础上,跨专业教授1门课程;鼓励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教授实验课程,形成“主业+副业”、“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队伍以本专业能力提升为主、以跨转专业学习能力培养拓展为辅,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大力推进金融学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根据麦肯锡《2020全球银行业发展报告》和高盛《2020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趋势加速到来,中国银行业已经迈出转型步伐,从规模型银行向价值银行、数字银行转型。金融行业发展需要既有市场能力(即懂金融、懂金融营销),又有信息能力(即有分析数据的能力)。我们深刻认识到,行业危机与挑战要求高校金融类专业改革能与时俱进,直面时代要求:
一是充分认识现代金融实践呈现出的跨学科特性,充分认识信息(数据)技术对金融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的影响力。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知识结构,可高度概括为具有市场能力和信息化能力。
二是学界对金融机构的界定正在从传统的“信用中介+风险中介”向“信息中介+信用中介+风险中介+服务中介”转变。金融学科建设必须顺应“新金融”的发展趋势,在学科交叉和空白地带挖掘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领域。
三是高校推进“新金融”学科建设,要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特色、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验实践教学等多个维度着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据此,金融专业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相关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知识的衔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为使学院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十余项教研课题,优化了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在准确识变的基础上,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创新中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五、实践教学实施
金融学专业初步构建起具有蚌埠工商学院特色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实验实践教学成果。配有专业实验室——金融投资实验室,内配同花顺经济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iFind数据终端、浙科保险实务模拟教学软件,学生通过实验平台进行实践学习,能够得到充分的金融技能训练。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本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学科竞赛。2020年度,金融学专业学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2项。2020至2021年度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安徽省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安徽省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多项学科竞赛中取得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20项,省级三等奖12项。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了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与技能。